摘自杭州厂房网:和体量动辄十几万的大型购物中心不同,区域型百货卖场或购物中心大多体量在4万到8万平方米之间,以卖场周边社区居民为目标消费群体,提供包含购物、超市、影院、餐饮等复合生活业态组合。纵览京城区域型百货,不难看出,“超市+百货”、游乐设施等都成为了区域百货的标配,但在越来越激烈的同质化市场竞争态势下,如何找准各自定位、玩出新意、玩出特色,也成为现在各区域型卖场管理者难以僭越的一道难题。
传统百货店期待转型、购物中心大肆入京、商业地产热潮似又再次来袭。虽然近两年零售业增速放缓,不过新晋百货店却也是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零售市场处于过渡期,当商业市场完成自我调整与自我修复时,京城商业氛围的前景仍是一片大好。
当人们乐于看到商品极大丰富、购物变得便捷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意识到,京城商业似乎已经越来越“挤”。老百姓攒好钱、选好休息日、骑车跨越半个“四九城”买件东西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少百货店贴心地开到了家门前,区域百货一词也随之产生。
所谓区域百货,顾名思义是指商家瞄准百货店周边社区内的消费者而进行商业经营。不同于上海区域百货更长久的发展历史,北京地区原本并没有多少区域百货。近两年内,人们看到在顺义、回龙观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少社区百货。深究这一系列区域百货出现的原因,不难发现避开激烈竞争、将商业实力延展至北京城区周边地带,是这些百货店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此外,不少地处城六区的传统百货店,也不再一味追求覆盖全市消费者。位于海淀区人民大学周边的双安商场,其总经理田怀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要更关注海淀区的消费者,将购买力留在区域内。无独有偶,中关村地区开业两年的欧美汇购物中心,其前任总经理谢保罗表示,能够坚定在区域内良好地发展已经不是件易事。
激烈的商业竞争,使得北京地区商业市场不断趋于饱和,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百货店关注自身周边辐射区域内的发展现状,也催生了一批区域百货的出现。与此同时,得益于如此的市场变化,竞争者们在统一地区中尚可共同生存。
环顾处于您身边的社区百货,不难发现,“超市+百货”的组合模式成为了区域百货中最多出现的案例。由于区域百货的服务人群为周边社区居民,超市作为日常生活中最能聚集人气的商业业态,因此被社区百货招入旗下也可谓是常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