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杭州厂房网:拆除“城中村”并不容易,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环环相扣,错综复杂。记者走进本市中心城区最大的一处、初步完成房屋征收的“都市里的村庄”――高家浜、乔家塘基地,了解“城中村”在拆迁中是如何解决难题的。
数十倍于户籍居民的外来租住人员的“出路”问题,是“城中村”改造绕不过去的难题。
走在乔家塘曾经的商业街上,放眼望去只见一处处废墟,这里曾经布满各类无证小店、黑诊所。而今只有残留在墙头上的种种小广告,能依稀推想出过去的热闹景象。这些曾经热闹的小店,几乎都是外来人员开的。他们服务的对象大多也是外来群体。这里的外来人员大多从事着小摊贩、清洁工等职业。
高乔基地“城中村”由高家浜、乔家塘两个自然村演变而来,被田林路、苍梧路、桂林路、漕宝路包围,占地6万平方米,户籍人口1600多户,约12万平方米建筑物。这里的本地住户大都早已搬出,空出的老房子用于出租。因为租金低廉,吸引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落脚。“安徽的、四川的、山东的,他们拖家带口,又介绍老家亲友过来打工、居住。最多时住了4万人。”
徐汇区第二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入驻高乔基地,首先面对的是,那么多流动人口租住,怎么疏导出去?事实上,从去年起,事务所就开始了各项铺垫工作。
据一些老居民回忆,“城中村”里曾经黑网吧、无证商店林立,短短一条街上甚至还开过几十家游戏机房,门口有长相凶猛的大狗看门,里面还有赌博机。
疏导首先从整治入手。整治黑网吧、黑旅馆,取缔无证摊点、无证诊所、无证饮食店。“这些无证营业场所存在治安、食品卫生、消防等隐患,居民本就意见很大。”高乔基地项目组负责人说。
更深一层的考虑,因为这些经营场所很大程度上维系着“城中村”的日常生活运转,通过不断整治,不法商贩感到做不下去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对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健康等有了新认识。就此,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