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感觉到世界厂房,中国厂房,浙江厂房未来会是非常抢手的一块资源,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穷人和富人的区别,而且现在已经被人类研究出来这样的比例是2:8,这也就是所谓的二八原则。之所以有穷人和富人我个人认为跟一个人的思维有很多的关系,如果只是追逐毛头小利的话,那么这样的人的格局也是小的,当然了,我没有说贬低这类人,我只是说他们是会成为富人,只不过不会太富有,他们是非常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可以找到社会发展的一小片盈利的空间,而且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的人;在一个就是那些有远大格局的人,他们是那种顺应大自然的发展而做事的人,他们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这类人一般做事不光光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梦想,实现心中的抱负,成功了以后让外人看到就是赚了大把大把的钱。
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历经了太多的磨难,在世界上也历经了太多的角色,今天,我主要是从工业发展中的厂房发展这个角度说一下世界工厂,中国工厂
,再说的细致一点就是我们整个浙江的厂房发展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方向。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世界制造业中心几经变迁,首先是从经济发展比较早的西方国家,然后就是逐渐转移到东亚,至上世纪70年代,又开始从日本迁徙到亚洲四小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又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大陆,由于最近纪念中国的工资水平经历了快速增长,制造业中心的接力棒开始从中国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盟七国”,即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手中。
不久之前的时候,日本大和证券资本市场出具的一份报告认为,现在有迹象显示东南亚开始超越中国成为低成本制造中心,这种趋势未来几年还可能会加速。这说明中国的厂房中心的位置彻底扭转了吗,不是这样的。
部分外企
不过,与有回迁想法的少数企业相比,更多跨国企业选择在中国增加投资。 德国福斯油品集团中国区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福斯很看好中国的市场环境,明年公司会把空压机润滑油的一条生产线从国外迁到中国。 至于让很多制造型企业望而生畏的劳动力价格上涨问题,上述福斯公司人士表示:“我们在华的工人规模并不大,所以劳动力的价格上涨对我们压力不大。 ”
另外,上海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2012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多达72%的美资企业2011年增加了对华投资;更有约77%的美资企业表示会在2012年将增加对华投资,计划增资幅度超过16%的美资企业达到了37%。值得注意的是,为苹果、戴尔和惠普等众多IT巨头代工的富士康,在面对是否进军美国时也有犹豫。除了供应链问题,富士康也在担心,到美国后,再也不能采用像在中国使用的大规模劳工管理手段,必须遵守当地劳工法,否则会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怎么保证有效而低成本的产出,这对富士康会是个难题。因此,在不久前,美国制造协会通过美国外交官杨苏棣邀请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赴美投资时,郭台铭这样回复对方:“你能不能帮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你把所有工人告我的律师信,全帮我摆平,我就去投资! ”他也表示,事实上,目前还是中国的环境资本最优秀。
“逃离中国”是不聪明的做法
苹果、惠普的回流和美国 “复兴”制造业这一宏观大势有关。但一些在华韩企也选择出走越南、柬埔寨、印度,它们更明显是受迫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压力。 上海国商会副会长朴显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10年前,有很多韩国企业来中国寻找商机,现在只有80%的企业依旧生活得很好,可能它们也经历了行业的转换。起码,这些企业还没有离开中国,他们依旧能从中国这块市场上投资获利。也有20%的企业回流本国,或是选择将工厂迁移至一些东南亚小国,进而规避成本压力。” “值得思考的是,向东南亚一些小国迁移的多为广东、山东等地的韩企,从事的是纺织、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上海包括周边地区发展的韩企主要从事汽车、微电子产品、钢铁、化工等行业;这部分企关掉在华工厂回到韩国或者迁往别国的情况不多。这时你就能看到技术含量的重要性了。”朴显淳说。朴显淳还表示: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聪明的。因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在这里有很多机会。实际上,劳动力上涨不是只有你在中国市场才会面对的问题,全球的经济形势不好,你到越南、柬埔寨发展以后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成本是大家共有的压力,光想着压缩成本并不是聪明的商人。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如果足够用心的话,你会找到各种各样的商机。中国的一个问题是产能过剩。企业突出重围的办法不是再去生产更多的产品,而是应该想办法卖东西。这时就需要企业去做有效的市场营销。”
迁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