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杭州厂房网:自去年起,市政府启动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建的居民楼进行抗震节能等改造。政府在改造试点中实验了一种新的加固方法――“工业化外套式加固法”,该方法由于可以扩大原有房屋面积而大受老旧小区居民的欢迎。但是,限于小区实际条件和安全的考虑,很多区县还是选择采用传统的捆扎式加固法。近来,本报陆续接到读者来信来电,反映由于居民与相关部门在加固改造方法上的产生分歧,一些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不得不延迟。一些居民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坐下来好好谈一谈,化解分歧,推动工程尽快实施。
近日,家住东城区复康南里小区的王女士给本报来信反映,小区居民普遍希望采用“工业化外套式加固法”,通俗说就是给楼体“增肥法”。但东城区房地二中心坚持采用紧贴墙面加固的捆扎法。由于双方意见不统一,该小区的加固改造不得不一再延迟。
记者在复康南里小区了解到,该小区的楼建于1976年,今年被纳入了东城区的改造计划。该小区居民楼各户面积普遍较小,一些三居室也不到70平方米,厨房、卫生间面积更小,只有两三平方米。王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面积太小,洗衣机、冰箱等这些家电根本没地儿搁,于是很多居民都私搭乱建。”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仅是一层,就连二楼以上也有居民在屋外支起钢架搭建小房。小区的一位大妈告诉记者,因为屋里面积太小,私搭乱建也是迫不得已。
得知小区要改造,居民都盼着能采用电视上报道的农光里小区的加固方法,因为这样可以扩大房屋面积,有利于彻底清除违建,改善小区环境。
但是,据市住建委介绍,“增肥法”的加固方法并没有在全市推广。作为一种新工艺,“增肥法”只是先行试点,至于效果怎么样,现在还在监测中。而且该加固法对小区原管线设置、环境空间等条件要求很高,施工工期较长,对居民生活影响大,所以目前尚未普遍实施。
8月底,笔者来到位于朝阳区的农光里小区。几栋正在进行改造的楼中,居民都已经搬走,暂住别处。在楼外的脚手架上,一些工人正在紧张施工,楼前的空地上,几辆大型吊车来回移动,将一块块混凝土浇制的墙面吊起,安置到原有的旧墙体外。
据介绍,农光里小区是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