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杭州厂房网:1992年,潘石屹在海南靠炒房炒地,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100万;同一年,湖南商人黄玉彪在大亚湾投资房地产,10万元拿下的一块地,转手就挣到100万。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房地产热,在广东惠州大亚湾生成。但没有真正的城镇化支撑,资本游戏犹如昙花一现。宏观调控之下,繁华的泡沫一夜之间打回原形。
在长达13年的经济疲软期中,大亚湾的城镇化进程曲折前行,在国家调控政策后,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政商选择了“结盟”―――代资建房,开发商出资代政府建设,政府则待大项目落实后还钱。随着2002年石化项目的正式落户,寒冬方才过去。
2007年后,当房地产市场再次升温之后,大亚湾土地再次遭到投资商哄抢,房地产业再次迎来了飞速的发展。但房市旺人气不旺,大量深圳客在此买房后并未入住,被媒体形容为“鬼城”。
20年弹指一挥间,大亚湾已经经历两个轮回。站在今天,哪些该被扬弃,哪些该被记取?
1989年,石化项目有望落户惠州的消息传出,只有小学学历的商人黄玉彪写下“面朝大海,四通八达;背靠大山,十拿九稳”。当年任大亚湾管委会副主任杨佛清则回忆,上面不拨款,管委会自谋出路。从湖南南下大亚湾炒地的黄玉彪因此与杨佛清结缘。一个卖地,一个买地;一个招商,一个投资。
1989年,消息传来,中海油、中海壳牌等大项目有望在此落户,大亚湾获准成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