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杭州租厂房:最近一段时间,小王在四处搜寻深圳“小产权房”的信息。“现在深圳市区内很难找到每平米2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新房没有4万元基本免谈。”小王说道,“对于这样的房价,我只能仰望。”
在身边朋友的鼓励下,小王关注小产权房已经很长一段时间。“经常会收到地产中介的电话,我也到现场看过房子,但格局和周围环境实在让我难以下手。”
小王所说的地方是南岭村。在深圳“小产权房”的销售圈子内,南岭村已成一个醒目的坐标。
在南岭村,一大片已建、在建的楼房显示出“小产权房”的热销程度。对于在村集体土地上集资建房的开发商来说,高度和密度意味着金钱收益,所以“小产权房”多是握手楼,实用率也非常低,加之设计和格局问题,多数房子采光很差,白天进入房间还要开灯。
另一个让消费者顾虑的“小产权房”政策问题,也似有松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383”改革方案中提到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架构下,对已形成的“小产权房”,按照不同情况补缴一定数量土地出让收入后,可以转变成商品房。在“小产权房”较为集中的深圳,这一建议引发了巨大反响。
这一变化让小王再也坐不住了,趁着周末,小王与中介联系好之后,再次来到南岭村的黄金花园。
“像这种98平方米的小三房,之前我就看过,价格谈到63万,如果价格不变,我就准备交订金。”看来,小王已经下定决心要出手。
到了现场,“小产权房”的热度还是“烫”到了小王。“还是那套房子,还是那个中介,但感觉完全不一样。”小王说道,“老板拿着可能转正当噱头,那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