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杭州厂房网 “绿色账户”就是一项激励机制。全市近1500个小区、企事业单位、公园、学校、菜场参与,平均每月开展一次垃圾分类主题宣传和回收活动,居民交纳可回收废品,可获小礼物或绿色账户积分。到目前为止,绿色账户网站上的市民注册量达到了近4.3万人次。
小礼物不显眼,一块肥皂、一个环保袋、一盆小绿植、一张收费公园的门票,却可唤起公众的参与热情。近日,五里桥街道扬子江家园小区举行了废旧衣服专项回收,短短几小时,就收集到约100千克废旧衣物;陆家嘴街道仁恒滨江苑、江临天下、济阳一村最近的回收主题是利乐包装,一个月内共回收了1451千克。绿色账户宣传负责人严雪梅表示,很多市民通过主题活动还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
但记者调查发现,绿色账户活动老年人参与多,小白领对小礼物的刺激无动于衷。“激励机制不是等价交换。”顾育新说,礼物虽小却是一种导向,垃圾分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社区落实场地、百姓提供废品、企业支持回收,各尽其力――绿色账户让回收利用成为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只奖不罚的机制,覆盖面有限。记者在西康路699弄试点小区见到这样一幕:陈女士要将一袋湿垃圾丢进“厨余垃圾”桶,却发现桶盖上压着一个废旧鞋盒,只好转丢入其他垃圾桶里。她说:“经常会碰到不分类的居民,对这种行为,是不是也该批评或处罚一下?”
不过,在一些试点小区,虽无经济上的惩罚,居委会利用“熟人监督”的爱面子心理,也形成了对不分类行为的批评教育氛围。
桂林西街长虹坊小区,每个月要开一次推进会,表扬垃圾分类的好人好事、完成得好的楼组,点名批评做得不够好的楼组和居民。居委会总支书记周培鸿说:“大家都是熟人,点名的次数多了,总归会不好意思的。”目前,长虹坊小区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85%。
古美三村小区门口的小黑板上,居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楼组不要上了垃圾分类的 “黑榜”。原来,各楼组垃圾分类考核结果都会张榜公布。“我们不曝光哪户人家做得不好,只曝光楼组的门牌号,都是邻居,谁愿意拖整个楼组的后腿呢?”小区居委会总支书记贺丽华说。
收费是个太敏感的话题。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车越,参加了“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分类政策系统研究”项目,发现世界各国在应对“垃圾围城”时,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普遍对生活垃圾收费。
调查也显示,不同地区的收费方式差别很大:日本为量制、定额制和量多收费制等多种收费方式并存;德国普遍采用分类计量收费;英国每年递增征收垃圾填埋税;新加坡采取处理费与收运费相叠加的收费模式。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