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杭州厂房 按照“十二五”规划,上海为加快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重点布局“一城一带”,一带即外滩金融集聚带。现代金融变革,资产管理以及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崛起,“资产管理、资本运营以及金融专业服务三大中心”成为这一带的精准定位。
作为黄浦区政府规划“十大重点项目”中的首个项目,BFC位于外滩金融集聚带核心位置,涵盖企业会馆、企业总部、购物中心、艺术中心及精品酒店五大业态,汇聚金融、商业、旅游、文化、艺术等多种功能,通过对百年外滩金融、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打造上海乃至中国面向世界的首个“城市国际会客厅”。
外滩金融中心计划于2015年6月竣工。届时高达180米的双子塔楼,将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第一地标,同时,也会成为继上海大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海关大楼之后,外滩沿线的第二组天际线高潮。
史料记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滩被誉为“远东华尔街”,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位居全球第三。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在外滩一带,银行比米铺多。
在如今的外滩万国建筑中,坐落着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而每一幢大楼、每一段街坊,在旧时都曾上演过惊险跌宕的金融故事,承载着中国金融史上众多开篇之作。
1897年,当外滩的外资银行不断膨胀之时,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立了第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而银行大楼正是东印度式建筑上海外滩6号。这家银行也成为可与汇丰银行比肩的华资银行。
在通商银行带动下,华资银行逐步增多,打破了外资银行垄断。
1915年6月由陈光甫创办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不到10万元起家,成为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多个“第一”。陈光甫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当时的上海,能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